指刷新闻
www.cvtop1.com

张小飞:2022储能产业发展“形”与“势”

2022-12-21         来源:高工锂电网
摘要张小飞博士指出,可以预见的是,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全球储能蓬勃增长,到2025年,中国将是全球最大的储能市场。

2022年,在能源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储能迎来了新的拐点。

 

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预测,2022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将达125GWh,2023年将达180GWh,2025年将达390GWh。12月12-13日,以“能源大变革 储能新拐点”为主题,2022高工储能年会在深圳举行。

 

图片

在12日举行的开幕式专场中,高工储能董事长张小飞博士带来了“储能产业形与势”主旨演讲。

张小飞博士指出,从中国、美国 、欧洲、日本、 澳洲等市场来看,中国储能CAGR为44%、欧洲CAGR为55%、美国CAGR为28%。从当前的发展势头来看,2025年中国装机量全球第一。

当前储能行业出海热情高涨。今年9月,张小飞博士远赴美国,参加当地的太阳能展,了解最新海外储能动态。

图片

张小飞博士在美国展会与海辰储能董事长吴祖钰交流

“储能正在加速走向全球竞速的时代。”张小飞博士分析认为,从整个产业链来看,中国厂商主要占据中上游,出现美国储能中国造的现象。

但不难看出,美国市场的准入门槛高。当前,只有少数头部厂家国内集成商“出海”顺利,比如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科陆电子、双一力储能、南都电源等。

当前,储能市场全球化成为趋势,产业链各种技术 “百舸争流”,入局企业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全产业链技术迭代

确定性需求之下,储能产业链开启全球化竞速。

系统集成开始进入技术比拼初期阶段。当前系统集成玩家除了原有的数家“储能老兵”外,系统集成已经变成光伏风电、电池、电力电网、电力设备领域,以及一些其他行业跨界而来的各类技术玩家组成的“大本营”。

图片

张小飞博士指出,会做集成跟能做集成天壤之别。会做集成只是简单的拼凑。当前的储能形势更迫切呼唤“专业系统集成”。这就对系统各部件实现电力、电子、电气等方面高度耦合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系统集成还涌现一种新的现象。一些系统集成向电芯端延伸,比如天合储能、明阳智能,或自建电芯产能或参股投资,成为有“芯”的集成商。与此同时,电芯企业向系统集成延伸也成为常态化。

从储能电池总体情况来看,当前储能电芯正在走向大容量大扩产方向,动储产线逐渐开始分开。

从当前各电芯厂家的产能布局来看,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三四线品牌将面临更大竞争。从有效产能来看,其中50Ah满负荷生产,一二线企业不缺单;280Ah处于紧平衡,二三线企业产能释放。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储能电池循环次数并没有统一标准。这也引得众多厂家向更高循环寿命竞逐。循环次数和电量衰退和实际使用时间相关。因此张小飞博士呼吁,基于循环次数需要有统一的标准。

在电池工艺上,300Ah及以上电池掀起叠片电池热潮。长循环场景下,叠片工艺可解决内阻高及散热问题,提升循环寿命和安全性部分储能电芯及新品300Ah以上的产品多数采用叠片工艺。亿纬LF560K叠技术全模切极耳数量变为两倍,DCIR降低8%。

GGII数据显示,2022H1方形叠片电池在储能市场已出货3GWh以上,整体渗透率约为7%,其中叠片工艺和效率是关键。比如蜂巢的第三代高速叠片机达到0.125s/pcs(未来达到0.1s/pcs以下);Z叠工艺向热复合叠片工艺发展,效率和良率接近卷绕。

而在电池形状方面,大圆柱电池开始频频进入储能,比如26系、3X系、40系、46系、60系等。总体来看,40、46系切入户用储能;60系进入工商业储能。张小飞博士指出,2023-2024年大圆柱在储能领域将逐渐起量。

图片

在碳酸锂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钠离子电池逐渐被视为锂离子电子的重要补充。据GGII分析,当前钠离子电池供应链健全,比磷酸铁锂便宜20%以上,循环次数超过6000次,量产能量密度达到160Wh/Kg。基于其性能,未来将在备电、电力储能等领域有较大运用。

张小飞博士还从IGBT、SiC、BMS芯片供应链材料等展开分析,他指出,IGBT在2023年大概率还会存在一定缺货,2024年出现供需反转;SiC SBD开始放量,SiC MOS 逐渐渗透,尚未完全放量,供货周期长,总体不缺;应用于BMS芯片的AFE、ADC和MCU主要供应商TI、ST都缺货,2023年仍存在缺货风险。

“坡长雪厚”超级赛道

张小飞博士指出,即将过去的2022年,在疫情反复和供应链困境之下,储能市场仍以逆势而上的姿态,爆发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在国内,储能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利好政策频出,加速电力储能尤其是新能源发电侧配储市场启动;在海外,受欧洲能源危机、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用户侧储能需求激增。

户用储能赛道受国际能源形势推动,成为2022年最具前景的“赛道”之一。

但户用储能还能火爆多久?张小飞博士指出,从欧洲、美国等的补贴、电价来看,这会是一条“滚烫有活力”的细分赛道。但入局玩家仍旧需要警惕,欧美经济下行、补贴政策变化、通胀严重导致消费能力下降、安装工人不足(费用高)等因素。

同样,处于产业热度中心的还有国内工商业储能。

工商业储能已经具备较为成为商业化条件。据GGII测算,工商业储能的盈利线为0.7元/度的峰谷价差。全国已有分布在21个省的众多城市满足上述峰谷条件(部分含补贴)。伴随全国分布式能源装机量大幅上升,园区限电和持续用电高负荷带来的冲击,工商业储能需求攀升。

但工商业储能是一条新生赛道。入局其中的玩家,更应该考虑前期的科普成本、渠道建设及运维能力、产品的调度策略等。

从电力储能、户用储能、工商业储能来看,储能是一条“坡长雪厚”的超级赛道。这条超级赛道同样充满了荆棘。

据不完全统计,2017-2022年间,全球发生超70起储能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储能安全事故,已经成为影响行业的“不定时炸弹”。

此外,新能源强配储能,让国内不少储能项目成为摆设,而为了打入市场,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不断上演。

面对日益凸显的储能发展隐忧,张小飞博士指出,不论企业跨界,还是产业链延伸,所有入局者最终要落脚于“产能要大、降本要狠、产品要好、出海要准”。

分享到:
 
热点评论 0条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