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刷新闻
www.cvtop1.com

中汽政研:关于巩固产业领先优势、加快推动下一代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建议

2024-01-23     编辑:赵方婷    来源:中国汽车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不仅为各国经济增长注入强劲新动能,也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改善全球生态环境”。多年以来,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我国构建了完善、完整且持续优化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转型中实现快速发展,进入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阵营。

当前,新能源汽车已经步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新阶段,面对新一轮产业变革,以及全球各国政策和国际巨头企业的持续加码,我国将面临愈加严峻的产业竞争形势,亟需进一步发挥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聚焦下一代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关键赛道,加强政策引导支持,以稳固产业领先优势,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政策推动加市场驱动,我国成功实现“换道超车”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多元化支持政策的相互配合,以及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诸多举世瞩目的成绩,由十余年前的小范围示范推广步入规模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市场销量在全球连续多年处于领先地位,对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汽车强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是市场规模连续七年全球领先。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已实施十余年,受惠车型900多万辆,推动产销规模从最初的几千辆到2021年的350多万辆。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跃居全球首位,至今已经连续七年蝉联世界第一。今年上半年,保有量达到1000万辆,占全球比例50%以上。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也实现大幅提升,由2020年的5.4%提升至2021年的13.4%,2022年1-10月已达到24%。

二是我国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庞大,产业链体系完善,大部分跨国企业抓紧深耕中国市场以谋求长远发展。特斯拉2018年将其首座海外超级工厂落户上海,并成为首个在中国独资建厂的外资车企;奔驰与北汽、比亚迪、吉利深化合作;宝马与长城成立合资公司;大众始终将中国作为最大市场,推出MEB平台产品,并控股动力电池企业国轩高科;丰田、通用、现代等全球汽车巨头均以中国为战略重心,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战略布局。

三是自主品牌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在核心技术方面,我国已基本攻克了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整车控制系统等主流电动化关键核心技术,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从2012年的不足85Wh/kg,提升至2021年的270Wh/kg。在市场方面,2021年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销售247.6万辆,占新能源乘用车销售总量的74.3%,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上汽、吉利、长城、广汽等6家企业进入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排名前十。在产业链方面,我国已自主掌握了整车制造、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核心技术,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中,我国占比大幅上升至52%,全球排名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中,我国企业占据6席,宁德时代连续五年装机量全球第一。

四是完备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为全球提供“中国方案”。我国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建立了涵盖准入管理、购置补贴、税收优惠、交通支持、技术创新等多措并举、持续优化的政策支持体系,成为全球主要国家政策制定者、主要企业研究的对标标杆。2021年成立中国汽车标准国际化中心(日内瓦),主动对接和全面参与联合国、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专业机构的国际标准法规制修订协调活动,并牵头制定多项国际标准。

二、发展形势和风险挑战

下一代新能源汽车是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产物,相比于原来的新能源汽车,具有能源高效和便利使用、多场景安全可靠驾驶、高性能智能数字终端、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等多方面新特征、新属性。这些新特征、新属性所衍生出的关键核心技术,使得下一代新能源汽车产品更可靠、更智能,更贴近主力消费群体的需求,成为影响竞争格局的新变量,是下一阶段企业争相布局发展的新赛道,更是未来产业竞争的新价值高地。

产业竞争正在由以电动化为核心,转变为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三者融合发展的竞争。在新形势下,各国均试图抢占下一代新能源汽车市场主导权,同时加快布局下一代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对我国产业发展带来诸多新挑战。

(一)“三化”融合发展推动未来竞争赛道发生变化

一是新能源汽车产品属性将重新定义。依托车联网、传感器、大数据、V2G等先进技术,新能源汽车将具备自动驾驶、网联通信、智能交互、双向充放电等多种新功能模式,实现由单纯的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成为支撑智能交通和智慧能源的关键要素。2021年,我国L2级乘用车新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0%,搭载联网终端车辆超过500万辆,2022年上半年,我国L2级乘用车销量达288万辆,渗透率升至32.4%,智能网联汽车呈现强劲发展势头。同时,新能源汽车产品还将摆脱“出厂即定型”的传统形象,成为随时升级、常用常新的智能终端,产品核心价值也将逐渐向后端转移。2021年,我国乘用车新车OTA(软件在线升级)装配率已大幅提升至37.5%,OTA升级已成为车辆功能快速迭代升级的重要技术手段。

二是数字化软硬件将成未来技术链和价值链核心。传统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和高价值零部件主要是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控制器组成的“三电”系统,随着智能化、网联化技术的加速融合,核心技术体系将向智能芯片、计算平台、传感器、网联通信、云控平台、控制器、执行器等硬件,以及操作系统、AI算法等软件领域延伸。有研究认为未来汽车只有30%的价值在于传统部件,其余70%都集中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新功能上。数字化软硬件将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价值链的新高地。

三是跨界造车企业正不断涌入下一代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汽车、信息通信、交通、能源、大数据等跨领域协同的“网状生态”下,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企业加大智能与能源领域投资布局,加速向科技企业和能源企业转型,如吉利投资亿咖通、星空智联等企业进一步夯实自动驾驶、智能芯片和车联网等关键领域,并通过建设换电站网络布局基础设施产业领域;另一方面,“汽车圈”外的企业也在加码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战略布局,如百度、小米、苹果等跨界企业纷纷入局参与“造车”,推动产业加速融合,生态体系不断完善,共同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二)下一代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多方面挑战

面对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新特征的下一代新能源汽车,我国产业政策在时效性和精准性上存在一定不适用,先进技术和产业基础尚不完备,部分领域还受到制约,具体问题为:

一是我国财税政策集中到期,而主要国家支持政策持续加码。保障市场保持一定的增长率,是所有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否则下一代新能源汽车转型发展将是“无源之水”。我国现行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将于今年底终止,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亦将于2023年底结束,政策到期将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基本盘产生明显影响。同时,叠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原因,市场化竞争会更加激烈,今年以来,我国已有三十多家企业发布了新能源车型涨价通知,平均涨价幅度超过7000元,长城欧拉更是停产黑猫、白猫等畅销车型应对当前环境。与此相反,欧美日等主要国家近几年纷纷出台新能源汽车鼓励政策,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及产业链的支持力度,如德国明确2025年底前单车补贴9000欧元,美国拟将电动汽车所得税抵免政策的单车抵免金额上限由0.75万美元提高至1.25万美元,旨在抢占全球市场份额。

二是部分关键技术还不具备竞争优势,制约企业加快转型发展。我国在下一代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水平上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自主企业综合竞争力相比资金实力雄厚、技术积累深厚的国外巨头仍处于劣势地位,产业生态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领域面临“卡脖子”风险。我国虽已基本掌握电动化核心技术,但在动力电池轻量化、安全性、低温适应性、快速充电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针对制造汽车芯片所需的高纯度硅片,我国几乎不具备自给能力;操作系统、智能传感器等关键技术方面,也被国外巨头企业领先,国内涌现的初创企业在技术水平和装机规模上差距明显。

三是关键资源保障风险加大,制约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制造动力电池所需的镍、钴、锂等矿产资源主要集中于大洋洲、非洲、南美洲和俄罗斯等地,我国镍、钴、锂资源自给率分别只有5%、2%和20%,进口依赖严重。为加强原材料供应能力,特斯拉、大众、宝马、福特等跨国企业加速抢占关键原材料资源,我国企业虽然加大了关键原材料海外投资合作,但资源保障能力仍然不足。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关键原材料的稀缺性将进一步凸显,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总之,全球新能源汽车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下一代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未来竞争高地,我国正面临外部竞争加剧以及内部产业技术不强、资源保障不足等多重压力。若不能及时调整产业布局抢抓战略机遇期,将直接影响产业转型升级进程,浪费我国前期积累的竞争优势。长而久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可能从“引领者”变为“跟随者”。

三、政策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我国虽然成功引领了全球汽车行业电动化变革的“上半场”,但在智能化、网联化浪潮推动下的“下半场”,我国产业竞争仍存在诸多问题,领先优势面临巨大挑战。建议坚定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定力不动摇,聚焦下一代新能源汽车竞争的关键赛道,以新视角和新理念完善政策体系,从市场推广、技术应用、产业创新、行业管理、资源保障等多维度综合施策,培育企业竞争力,加快推动下一代新能源汽车强优势、扩市场。具体建议如下:

(一)延续财政支持政策稳定市场基本盘

面对原材料上涨、智能化零部件迭代应用等趋势,新能源汽车综合成本仍难以与燃油车抗衡,财政政策未到“功成身退”之时,仍需发挥其杠杆撬动作用,再对产业“扶一把、送一程”。为防止财税政策集中退出后市场出现“断崖式”下滑,建议2023~2025年实施针对下一代新能源汽车的财政支持政策,在保持市场基本盘,稳定行业信心和预期的同时,加强对下一代新能源汽车引导支持。具体产品的条件既要包括能耗、续驶里程等电动化技术要求,也要包括智能驾驶、操作系统、车联网、信息网络安全等技术要求。

(二)加强推动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及产业化

建议重点围绕新型动力电池、车用芯片和操作系统、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等下一代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领域,2023年后启动新一批产品技术创新及产业化推广应用工程,支持鼓励优势企业集中开展技术创新突破与产业化应用。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开展“揭榜挂帅”,支持企业推广应用搭载新型动力电池、智能驾驶操作系统、高算力芯片、高性能传感器、自动驾驶等先进技术和功能的产品。编制“新能源汽车前沿技术企业目录”,对符合条件且掌握先进技术的企业,实施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给予初创型企业融资担保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加大投资力度。

(三)支持新技术、新模式、新生态的应用探索

建议国家层面积极统筹开展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生态创新,支持有条件的城市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围绕自动驾驶、车联网、车电分离、无人运输、V2G、低/零排放区等新技术、新模式、新生态,选取适合的领域、区域、场景,率先开展测试验证与示范应用,前瞻探索合理、可持续的商业化应用模式。对完成相应目标且示范效果好的试点城市和企业,给予资金奖励支持。

(四)持续完善行业管理及标准法规认证体系

一是推动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加快研究智能网联汽车准入配套实施细则和技术规范,并尽快启动试点工作;二是加快研究制定包括新型动力电池、车规级芯片、车用操作系统、智能驾驶、车网融合、信息网络安全等核心技术评价标准和测试规范,并构建相应的测试认证体系;三是完善准入制度,对产业变革中衍生出的企业代工、数据和信息安全监管等问题,在投资管理、企业准入、产品准入等方面,采取更加灵活、包容的管理方式。

(五)多措并举提高关键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一是支持国内企业加快资源开采、提炼等技术攻关,引导合理开发国内资源,形成一定比例自主供给能力;二是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开展钴、锂等金属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镍、钴二次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三是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与锂、镍、钴等资源丰富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开展境外投资、海外并购和联合开采;四是探索建立镍、钴资源商业储备机制,形成战略储备与商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体系。

中汽中心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

中汽政研新能源汽车政策研究部研究团队

关键词: 中国汽车报
分享到:
 
热点评论 0条 [查看全部]